
孙青瑜:略论三垣二十八宿
看了,别忘了打赏——因为我要吃药!我要吃药!!
虽然二十八宿名为恒星,但是,其位置并不是恒定不变,只是在短时间内观察不出来而已。于把古人就把它们当成观察太阳月亮运动规律的参照星,像历史著名的四大中星,担当的就是这种职责。
所以二十八宿对于测天定侯非常重要。
那什么叫二十八宿呢?二十八宿就是把古老的四象细分成二十八个星区,每个星区称为一宿。
很多现代天文学者皆说,二十八宿缘于汉,古代没有二十八宿。这种定法和说法,是一种错误和误导。
因为古老的四象本事就是二十八宿。
据近现代考古发现,曾侯乙(周代的一个王侯)墓出土了一个衣箱,衣箱上面有一幅非常完整的天象图,左右两侧为东宫青龙与西宫白虎,中间为北斗,中间一圈非常详细的记录了二十八星宿名,只是还没有按土星二十八年一周天分宿而已。
也就是说,汉以前没有土星一说,也没有二十八这个象数关系去分定星宿,而立法(历法)严密的古人,自然不可能无端的把四象分为二十八宿。
所以最早的二十八宿叫四象,古人根据春分黄昏时各象的位置,以及斗柄与四时的关系,把二十八宿分统定为四象:东方苍龙、北方玄武、西方白虎和南方朱雀。
东方苍龙:角、亢、氐、房、心、尾、箕;
北方玄武:斗、牛、女、虚、危、室、壁;
西方白虎:奎、娄、胃、昴、毕、觜、参;
南方朱雀:井、鬼、柳、星、张、翼、轸星宿。
到了商代十二辰时代,一天当中每个时辰斗柄都会走过一片星宿对应,比如子时对应的是角宿,丑时对应的是斗宿,以此类推……于是商人就按照一天十二个时辰和斗柄的关系,把分为十二个区或,应十二律、十二时辰,十二个月、十二地支: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正是张守节在《史记正义》里所说:“北斗所建秉十二辰,兼十二州,(其实就是)二十八宿。”
到了周代,随着黄道的诞生,周人以春分点为起点,把太阳在黄道带上的视运动30度,定为一宫。每个宫代表了一个节气,四象周天360度,30度为一宫,刚好把四象细分为十二宫。
到了战国至汉代,随着赤道坐标系的成熟,大名鼎鼎的镇星(土星)才走进汉代天文学的视野(镇星二十八年运一周,一年对应一片星宿),才有了以镇星划分四象法——也就是二十八宿。由此可见,我们不能说先秦没有二十八宿,只能说,先秦还没有二十八宿分法和定法
汉人古老的四象细分成二十八宿,同时又把四象改名四宫,加上中宫,一共五宫:东宫、西宫、中宫、北宫、南宫。
中宫的方位好定,其他四宫和四象的定法一样:以春分当天昏时观测的位置为准,比如春分黄昏时出现在西方的星区,就叫西宫。春分黄昏时出现在东方的星区,就叫东宫……以此类。然后又按土星的天文现象(土星二十八年运一周,一年对应一片星宿)把每一宫分为七宿,东南西北四宫刚好二十八宿。
而很多人都说二十八宿就是月站。
而月亮的周期却是相等的,一个朔望月平均为29.53天,每天总会经过一片固定的星区,所跨度的弧长肯定是均等的,可二十八宿的每一宿的跨度弧长并不相等:最大33度,最小只有1度。这说明二十八宿并不是所谓的什么月站。
说了四宫,剩下的就是中宫。
中宫分三个区域,这三个区域不叫宿,而是叫垣:紫薇垣、太微垣、天市垣
由此可见,从汉代开始的三垣二十八宿,其实就是由五宫细分出来的31个小星区。